logo

LINE 日本福岡軟體工程師的職場經驗分享

Denny Ku | 2020年3月11日

本文取得作者 Denny 授權,原文來自Denny Medium 連結更多精彩分享請參考 Denny 部落格

 

大部分網路上的文章聚焦在 LINE 福岡的面試心得,而非在這裏工作的實際經驗,所以除了面試心得之外,我想好好分享待在這裏的這兩年間發生了什麼、學習到了什麼。

很多人理解的日本就是東京、京都、大阪、北海道,頂多再加個沖繩而已,但⋯⋯其實我來福岡(Fukuoka)之前也是一樣。

先把結論放在最前面,如果你對於海外工作或是日本有興趣,那真的很推薦把這裏當第一站;旅遊跟長住不同,要在一個地方工作重要的不是旅遊的樂趣,而是它好不好住,就算我不是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人,這兩年的經驗可以讓我很有信心地說:「福岡是一個適合長住下來的地方」。

 

目前因為 COVID-19(武漢肺炎)的關係,為未來的投遞和招募都帶來很多不確定,不過我還是想打鐵趁熱地把這篇寫完 XD,請大家見諒了。

這篇僅代表我個人在 2018/2-2020/2 的想法,無關前公司以及團隊的立場。


 

  • 為什麼要來 LINE 福岡

  • 面試該準備和注意什麼

  • 剛到日本時的不適應

  • 辦公室內的一天

  • 辦公室以外的生活

  • 優點(條列式)

  • 缺點(條列式)

  • 離職前的插曲以及反思

  • 結論

為什麼要來 LINE 福岡

兩年前,將在做的題目告一段落後,身心俱疲的我只想趕快開始新的生活,甚至是離開台灣:在「求職天眼通」工作一年是個怎樣的體驗很多人期待的軟體工程師就是要低調的好好做事、整天都在聊技術才夠 Hardcore,在創業之前,我也曾很執著於想要證明一些什麼,後來一番折磨搞得自己不像自己之後,才明白不用為了別人不滿自己所擁有的而感到抱歉,應該要把精力花在值得的人身上,只活在別人的肯定裡面不能算是真的活著。

 

為了能夠更確定自己在職涯上的定位,我想給自己的挑戰是跨出舒適圈,並好好檢驗一下自己如果到一個沒有人認識、語言非中文的地方,是不是還能夠發揮實力?因為工程師的核心能力是不該受到語言限制的;於是就在這樣的期待之下,跟當初的 Hunter 答應了要嘗試 LINE 福岡的 web front-end 職位。

面試該準備和注意什麼

面試的流程和形式隨時有可能會變動,所以想來講講一些不容易改變的東西,那就是在 LINE 福岡的前端工程師需要什麼技能。

 

首先, 對於 JavaScript 以及網頁前端有最基本的了解。如果你只熟悉框架的話,你可能還是非常厲害的工程師,但不會是這裡需要的人;相信在我大 Bootcamp 時代,以這種姿態出航的人一定很多,沒有不好,只是不適合。

 

因為在成為前端工程師前,你必須要先是好的軟體工程師。

你必須懂得依照合理的時間和需求寫出足夠好的 code 來解決問題,也懂得怎樣在極端情形下寫出⋯⋯嗯你知道的。

 

以上兩個就是對技術的主要要求,因為 LINE 福岡的技術選擇非常的「多元」(除了市面上常見的框架外,還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 ^.<),我們期待把你丟到某個位置上之後,你就要完美地變成那個形狀,所以針對特定框架的深入研究不會是面試著重的點。

 

至於令人在意的薪水,表定上最低薪資是年薪 600 萬日幣,換算成台幣大概是 160 萬左右;以這個當基準來說,我同時抱著正面和負面的意見。

 

正面一點來說,儘管六百萬在日本不算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薪水,但沒有像網路上說的「沒有一千萬就需要到街頭要飯」,或會讓你覺得來日本不值得;相反的,我仍然可以開心旅遊、購物、吃東西,想回台灣的時候,機票也可以不心痛地買下去。(福岡限定)

 

觀察了好一陣子後,我想許多人會覺得薪水不夠高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日本文組、理組的薪水差距沒有台灣這麼劇烈,古代有人說不患貧而患不均,現代對很多工程師來說大概就是患不夠不均吧!(無誤)

 

從負面來說,如果到東京找工作,雖然相較之下你可能得忍受通勤和相對高壓的生活節奏,但應該很容易能找到八百萬起跳或是千萬以上的職缺。

 

不過待遇的問題,你知我知 LINE 福岡的主管也知,所以這也是目前裡面他們正在極力爭取的事情,畢竟大人通常都不做選擇,薪水跟生活品質我全都要。

 

最後,我會建議在談薪時,千萬不要談一個會令自己委屈的薪水,因為調薪及升遷會比一開始就談好來得難,甚至大多也看運氣及是否跟對主管;我並不是說升遷加薪無望,以我的經驗來說是有機會做到的,只是除了努力之外還需要時間。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 ;)

 

剛到日本時的不適應

主要是想念我在乎的人和食物;建議大家決定出國工作時,好好思考一下那些你放不下的人事物,他們突然消失了你會有多難過;這種感覺可以讓你更清楚自己選擇的機會成本是什麼。

請洽一年前不適應日本的我所寫下的文章 不會再見的二十六歲 

辦公室內的一天

LINE 每一年應該都有固定預算在拍 PR 影片,介紹辦公室、Cafe 的硬體環境,大家有興趣都能自己找到資料,所以這裏想分享的是每一天「實際」大概是怎樣過的。

 

這裏是以我目前所屬的專案和團隊來說,每個專案的情形仍然可能有所差異

 

首先關於工時,工作做得完就不會有人管你幾點到,但如果你工作一直做不完需要常態性加班的話,很快就會收到上面的關心。(是真的關心你的身心健康,以及工作的安排是否出問題,而不是表面噓寒問暖,實際在給你壓力的那種「關心」)

 

再來是關於吃。

 

辦公室在博多火車站旁邊,跟數個百貨公司連在一起,餐廳非常多,外食族的話絕對大丈夫。再來是自己帶便當,除了九州醬油有點甜之外,其他食材在超市都能購買得到,喜歡吃海鮮的人每個月也會有魚市可以撿便宜;但公司的便當,不是不好吃,就是有點無聊,我本來以為自己是可以每天吃一樣東西的人,不過連續吃了一個月之後,看到日本的便當都覺得先不要⋯⋯

 

在這樣大小的公司,可以料想的到會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會議;對我來說,如果能得到我想知道的東西,那會議就是有意義的。你的參與和關心會決定這些會議有沒有意義,需要瞎忙瞎開會的時段並不多,除了有一次工作坊沒有供應餐盒,血糖低到只能恍神度過。

 

辦公室以外的生活

之前有聽過一個說法,海外的台灣人跟中國人會因為語言的關係自己聚成一團;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卻也是我會想刻意避免的,這不代表要跟會講中文的人斷絕來往,而是要更有意識地去參與不同的「社群」,人都到海外了,我不想要因為語言問題而放棄認識那些很棒的人。

生活其實主要是圍繞著人構成的,所以在我想以「人」來作區分成三個部分:

  • 同事

  • 朋友

  • 自己

首先是「同事」。

跟同事會有定期的聚餐,可是跟日劇裡演的不一樣,除了同事很多外國人之外,聚餐不會強制你參加,畢竟有許多人會需要提早回家帶小孩。一開始到日本時,我也很不習慣這種飲み会的文化,喝酒和吃美食很讚,認識新的人也很有趣,但如果是已經知道聊不來的人,還硬湊合著尬聊一波,那真的是半小時都嫌多。

 

再來是「朋友」。

 

我在這裡認識了很棒的朋友。是要分開時會真的想念對方的那種。

 

重新建立自己的同溫層和舒適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我很幸運地做到了,最大的收穫是學到了很多來自不同價值觀的看法。

 

就算在台灣,有著不同出身的人都會有著很不同的想法,更何況來自不同國家、宗教的人;要說有什麼快速辨別聊得來與否的秘訣,對我來說聊一些有立場和具體看法的話題,像是——政治,有些人可能會避免這件事情,但我不會,因為這是最容易看出一個人價值觀的事情,政治裡包含了經濟、國際觀、宗教,個人素養;一定會遇到有人覺得「沒有必要」、「知道也沒用」、「太激進」,這其實也是一種價值觀,很適合去中國好好發展的那種。

 

朋友並不是意見一定跟你一樣或是價值觀跟你一致的人,但絕對是能跟你好好分享他是怎麼看這個世界的人,人到國外又到了一個很多外國人的地方,真心建議你好好運用這些望遠鏡看一下別人怎麼看這個世界。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自己」。

 

一個人在國外工作,不可避免多了很多獨處的時間,如果是兩三年以前在台灣的時候,可能會拿去追一些新技術、看演講,因為那是興趣所在,但卻很可能不是當下最該做的事情

 

隨著看過的事情越來越多、想做的改變看起來越來越不可能,還是被迫面對自己真正缺什麼、該做什麼;在學習技術時,是有花時間就有收穫的,但在推動其他人、組織改變的時候,很常花了很多時間資源卻徒勞無功,這時候需要的可能是那些跟「人」有關的知識,所以我把大部份時間投資在管理以及商業相關的書和有聲書,也開始習慣跟別人談論我對這些事的看法。

 

大概在陣痛一年以後,開始漸漸把這些知識內化成了做事的原則和思考方式,並在想驗證自己是不是正確的時候跟主管談論這些想法的可行性,所有困難的事情都不會有一個標準的解法,只能以經驗和原則為本,再不斷地調整和嘗試直到成功或失敗;不過這也不代表要轉管理職,只是這兩年的獨處時光讓我更瞭解自己真正缺少什麼東西,然後把它補齊。

 

優點

  • 自由的工時,沒有規定上下班要幾點打卡

  • 來自各個國家的同事

  • 工作的量合理,但這視你在哪個 Project 而定

  • 管理職都是能了解你的工程師,無疑是你最寶貴又好用的資源

  • 有很多機會可以好好使用英文跟日文。

 如果你將學習日文重點放在對話,而非放在考 JLPT 上面的話,大概在結束《大家的日本語》沒多久後,我就將重點放在聊天上,而教學內容是可以跟老師及主管談的(日文老師 Sayaka 是個很有趣的人,假如你進去還遇得到她的話,請幫我跟她打招呼)不過就算你都不學文法也不背單字,在日本住了一年之後最差還是會考過 N2(就是我 QQ)。

  • 福岡很好住,非常好住!

缺點

  • 如果習慣大公司的有制度,這裏可能會有點混亂

  • 如果習慣小公司的速度,這裏可能會有點慢

  • 公司的 LINE Style 有點流於口號,很難看到被貫徹的地方

  • 承上,有時候你會覺得身邊這麼多有經驗又優秀的人,但卻在做著頂多只能說有趣,但稱不上令人興奮或刺激的事情

  • 除非你是 10X 超級工程師,否則還是得學好日文才能夠有好的發展

離職前的插曲以及反思

這兩年實在沒有發生什麼負面的事,而且還交到了一些很值得的朋友,但在最後一刻還是出現了一個不愉快的插曲。

在考量到寫出來才能如實之後,還是決定將這一段加進來;但還是要 disclaimer :

這都只是我單方面的看法,而且是一件讓我有很多負面情緒的事情,所以一定會有所偏差,如果不想要被影響的話,可以直接跳到下一段。

這件事發生在離職的前兩週,因為房租是用公司的名義簽的,所以在離職的那一刻會自動解約,當時處於一片混亂的搬家狀態,也就因為這樣,我在某個聚餐的問卷裡填了我要去,但最後卻忘記這個約所以沒有出席。

接著就在 Slack 上被同事 Tag 說這樣子會造成報帳出問題,當下我對造成大家困擾感到很抱歉,所以在道歉之後也說明如果真的因為這樣讓報帳無法進行,我願意負這個責任來支付必要的費用。

 

當然,如果只是因為報帳和忘記出席聚會,我會因自己的不夠小心感到很慚愧,但不會有太多負面的想法;同事除了在工作用的 Slack 之外,也在比較非工作的多人群組中再次 Tag 了我,重述原本提到的事情之外,還額外多撂下了一句:「如果有時間在推特上抱怨同事的話,可不可以負責任一點?」(這是經過修飾後,禮貌一點的版本)

 

看到訊息的當下,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趕快道歉,還有跟他簡短地說明:「我沒有抱怨同事,不知道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想法」;但當下我的反應是很不知所措。

 

不只是因為在眾人面前被斥責是一件很羞愧的事情。我不害怕受到各種批評,但這次不一樣的情況是那位同事平常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不管是對於團隊的貢獻或是他對於工作上的專業程度。對於他的評價,我把它視為專業的職場意見來看待,所以我都在想為什麼會給別人造成這種困擾。

 

對同事有意見卻無法溝通的狀況下,我會選擇跟主管說;但如果可以溝通,我永遠都選擇直說,所以我想不太到自己曾經有在社群平台上發文抱怨同事的動機。

 

理性上我知道解釋完也沒有用,但感性上還是想把這件事情講清楚。

 

於是一篇一篇的看了我這兩年來所有的發文,但到了最後我只找到了幾則批評舊版前端框架的推文,這是唯一可能會讓別人覺得是在批評同事的文字。於是我把解釋的文字和截圖整理好,在群組裡面傳送了出去,告訴他:「真的不是這樣」。

 

讓我格外受挫的原因是在這兩年裡,本來以為自己成長最多的部分是與人合作以及推動事情前進,但在離職前,現實卻狠狠給了我一擊,像在告訴我「你是一個公認受人厭惡的差勁同事」。

 

沒有意外的,發完訊息後,迎接的就是是群組裡一陣沈默,這是可以理解的結果,因為老實說這並不干其他人的事情,我也是到發出自以為的解釋之後才明白,在群組裡這樣 Highlight 我只是單純地想讓我在眾人之前出糗、讓我難受;試著同理他的心情,可以想見他忍耐很久才會不惜冒著這種別人會覺得「干我屁事」的心情也要讓我難堪;這不是一個做了會有好處的行為,更有可能是情緒上的宣洩;最簡單的解釋可能不是因為報帳問題、甚至不是因為我發的文章,而是出於單純的討厭,這並不是所謂職場上的「專業意見」,後來才看到他的社群網路上很大方地評斷我有多差勁之後,我決定眼不見為淨。

 

儘管理解了這一點,當下一整週還是跟消了氣的氣球一樣,而且還很擔心群組裡的人、辦公室裡的人是不是跟他有一樣想法,只是還沒找到機會來發洩;因為除了介入關心的主管之外,每個人的行為發言就跟平常一樣友善平和,也不會有人問你發生什麼事;我一直都明白職場不是來交朋友的,沒人有義務關心你。

 

但以前的我不明白的是後續的「恐懼感」;如果你在眾人面前被這樣羞辱過一次以後,就會開始懷疑是不是其他人也這麼想,但因為沒人問起,你也不會想提,所以必須假裝一切都沒事,直到心裡的恐懼、羞恥感螺旋式上升地吞噬你,你會覺得無地自容,甚至想消失在這個世界上;日劇裡面的職場霸凌看起來比這個可怕多了,但都沒有一個比這種輕輕悄悄的刀子刺的更深;你如果大聲講出因為這樣子感到受傷,更像是在宣示自己有多懦弱,連這種壓力都承受不住,這也是我入社以來第一次害怕進辦公室,第一次覺得自己無路可退。

 

我最後選擇說了出來,因為問題不是刀子鋒利與否,而是刀子本來就不該拿來刺人。

 

很感謝最後自己被主管、朋友們以及我的伴侶給接住,大家讓我再次想起來這兩年有過多少美好的事情,真的沒有辦法讓所有人都能夠滿意,不將情緒帶到職場上是自己的課題,而不是能對其他共事的人可以有的期待和要求,因為我們終究只是人。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寶貴的經驗,職場歸職場就跟政治歸政治一樣,只是一個好聽的屁話,身為一個獨立個體就是各種方方面面都被放在一起看待;但最寶貴的一課是明白好好構築一個能接住自己的圈圈有多重要,如果我真的在福岡連一個能說話的朋友都沒有,大概也會覺得在地鐵站往前一跳就能

 

一切輕鬆。最後,也期許自已能接住其他在往下掉落的人。 因為太多人詢問,所以想在這裡說明,同事並不是日本人,而是台灣人,所以並不是對於國籍的歧視

 

結論

離職前那段插曲很大一部分是個人和個人之間的問題,我還是認為在 LINE Fukuoka 的經驗是很棒的兩年。儘管很想點名每個遇過的好人,但這樣一來很像在寫宿營心得文,二來列成名單真的太長了,我希望把這些好的部分留給進去的人體驗。

 

在每個公司能帶走的東西不只是履歷上的一行字,對於我來說能帶著走的是各種工程、管理的經驗,以及那些不管接下來散落在世界上什麼地方我都還想再見他們一面的人。我很慶幸在每一段工作的時候,都能夠認識一些很棒的人,這些才是真正的寶藏。

 

正如我所敘述的優點以及缺點,我想你應該也能理解為什麼選擇離開,卻又推薦其他人這間公司;對於我來說,我得到我想要的經驗,但同時也需要更刺激更大的舞台,是時候該往前進了。

 

對於那些對海外工作有興趣的人,我會說LINE Fukuoka可能不是個完美的地方,同時有著大公司和小團隊的問題,但如果你願意試試看的話,會是一個有著大公司環境,但卻像小團隊一樣感覺很多改變都有可能的神奇地方。 我不知道兩年後的自己會在哪裡,但期許能越來越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人,也希望福岡的所有人一切安好健康。

 

All the best. Much love!

跟朋友最後的晚餐。All the best :)


附註:投履歷可以來這裡:https://linefukuoka.co.jp/en/career/list/engineer/frontend_engineer標題提到二十七,只是為了延續每年生日寫文章的傳統,我遇到的一切其實跟年紀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Denny Ku

求職天眼通創辦人、主持台灣產的最 U 質創新態度 Podcast:「頂樓加蓋」,用最不無聊的方式來跟你聊科技、產品、職涯、創新,還有生活。

相關文章